当前位置: 环保科普  > 生态文化 > 详情
返回
生态文学 | 一年好景君须记 发布时间:2023-12-04

时值仲秋,满大街的银杏叶子已微露黄意,法桐枝头也在悄悄酝酿着要飘红,大海则消退暑热,日趋澄澈、碧蓝,此时的青岛,气清景明,安稳自持,正处于一年当中最为舒爽宜人的时节。

跟随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大地文心” 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团,我在三天时间里集中感受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这片云集众多优势产业,位列十九个国家级新区前三强,引领青岛市经济发展龙头的所在,是如何在保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实现天蓝海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的,共生。人与山川湖海、鸥鸟走兽一样,彼此不是征服、主宰、控制、对立的关系,而是唇齿相依、休戚相关,一体性的存在。

从小出生、长大在大兴安岭林区,工作后又来到胶东沿海,曾经有过许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经历的我能日渐坚信这一点,要拜亲身的经历所赐。

1987年5月,年少的我,经历了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火灾当晚,站在大河中央的浅滩上,挤在惊魂未定的人群里,我眼睁睁地目睹身后的小镇一点点被恍若噩梦般从天而降的山火侵蚀、吞没,至今难忘。

2008年7月,我临时回到原工作单位帮忙报道当年的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在机房剪片子时,我第一次听一位同事说起浒苔。后来就常在马路上看到一辆辆拉着湿淋淋、沉甸甸浒苔的大卡车疾驰而过。再后来,有关“大海变草原”的报道,更是屡屡在各大平台刷屏。

这曾经是我生活里感知到的自然。印象里,它平日有一张你自以为很熟,甚至会觉亲近,以至习焉不察的脸。然而,一旦条件起变化,它就会突然变脸,变得面目全非。想必那就是它在以自己的方式提醒人类:它也有生命,有力量;可以如人所愿地顺从、效力,也可以鱼死网破地去反击、报复。

而作为号称“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的确需要被提醒。自从进入工业时代,人类就加速了与自然的角力:大量开采并挥霍资源,肆意使用各类化学制剂,无序排放各类污染物……这一切似乎无可厚非,不过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便利、舒适。但是,当欲望没有限制,危害就会越位升级……当然,认识到这一点,回归刀耕火种,已绝无可能,我们需要的是建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

此行最让我受触动的一刻,发生在中德生态园,观看那部讲述生态园建设的宣传片。从创建初期如何对待园区内的几棵树讲起,宣传片讲述了建设者们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的地貌肌理。

全片结束,光影暗去,我依然沉浸在片子的视听体验中。艺术是人类反映在自然里的影子,我想自己之所以能被那片子打动,是它呈现出了我向往的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且因这呈现,让我对将来身边能越来越多涌现这样的现实,更有信心。

起身离开放映室,耳边却还余音不散,我这才意识到片子里使用了大量的自然音效: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虫鸣鸟叫,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表述方式的“润物细无声”,及配音风格与音效节奏的各自安好,和谐相融。

来自大自然的真实声音,比任何配乐都更具表现力!我想起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结尾,从小被视为音乐神童,一生执着于音乐创作的克利斯朵夫,在弥留之际想的是“我们的音乐只是幻象,我们的音节是凭空虚构的东西,跟任何活的东西没有关联,这是人的智慧在许多实在的声音中勉强找出来的折中办法,拿韵律,去应用在无穷上面……”

不错,正如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一定是能从心底里深切体会到人类无法理解的东西的确存在,因而越发敬畏自然的神秘一样,真正有效的艺术化表达,一定也都是从自然中来。人需不时走出来,走到真正的自然中续力补气,一次次被点醒、激活,才有可能更从容地前行。

2023年9月,美好的时节,在青岛,西海岸,感受这番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让我难忘,亦让我越发相信:无论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访幽寻宝,还是忘情于自然万物,寄托情怀,纾解郁闷,陶冶情操,人对自然的热爱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更是自身精神成长的必须。

作者简介

  方如,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天涯》《北京文学》《人民文学》等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近200万字。出版小说集《看大王》《声铺地》,长篇小说《玫瑰和我们》《背叛》。曾获泰山文艺奖,《黄河文学》双年奖等奖项。

来源 :中国环境报

转自: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