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双碳”教育形式,铸就师生绿色梦想
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南湖小学原名南湖小学,始建于1916年, 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曾先后荣获“长沙市节水示范校”“天心区节能示范校”等荣誉。学校坐落于湘江江畔,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宜人,拥有“沁亭”“沁心池”“科创中心”“双碳教室”等数十个学生双碳教育活动场所。学校围绕“沁”教育文化核心,开展“沁学园双碳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涵养绿色发展责任,打造了沁润着绿色生态的现代化校园。
组建团队,构建双碳课程框架
学校邀请市区专家、名师作为课程指导教师,成立了由校长、管理中心行政、教研组长、班主任、家委会代表为课程研究核心团队。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学生发展,课程研发团队初步确定了“我是沁园共创师”双碳教育综合实践课程这个大主题,并将主题细化为植物共生、资源共管、场景共融、文化共创4个模块,8 个小主题,50 个小项目,例如水质监测师、花坛守护师、太空种植探索师、洗手间管理师等。课程以“双碳·劳动·创新” 为目标,旨在关注双碳知识、技能、品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力求做到有层次、有梯度、有衔接。
因地制宜,建设双碳课程基地
为推动师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校园落地,学校围绕“五点、一廊、一室”进行布局,成立了湖南省首个小学红领巾“双碳”沁学院综合实践课程基地,即灵活高效-太阳能星空站、清洁低碳-风能智慧灯、安全可控-了不起的配电箱、智能友好-水能科创亭、开放互动-绿能交换站、双碳职业教育体验长廊、双碳教育课程展厅。双碳课程基地集知识科普、主题教育、课程互动、情境体验为一体,为师生们种下一个面向未来的绿色梦想,在生活中践行双碳、传播双碳,成为绿色未来的守护者。
深度实践,开展双碳课程研究
双碳课程要以问题为中心,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师生主动、 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双碳”知识,践行“双碳”理念。学校课程组经过多次讨论交流,调查分析,整合资源,共提炼梳理出水、电、太阳能、风能等6个资源利用课程,通过班级示范,逐步推进综合课程,形成成果,树立资源利用意识。例如,1901班“沁池净化师”项目组,从考察提问、小组分工、合作探究、 反复实践,最终找到了节水妙招,制作了水循环系统;1802班“沁亭生态师”项目组,调查实践,探究研究制作“鱼菜共生”系统,为学校打造一个生态水池。深度开展课程的学习实践不仅培养了学师生综合性学习能力,更重要在实践中领悟到“资源利用” 深刻意义。
线上线下,推进双碳课程学习评价
双碳教育关注师生在学习“双碳”知识的过程性评价,也关注师生在双碳实践中的能力培养,从“技能+素养”出发,指向双碳育行育心。学校分学年段设计了《红领巾奖章争章行动指南-特色章-双碳章》,明确了争章目标、争章要求,争章指南、争章任务等,学生线上线下根据争章要求开展争章活动,培养双碳观念、能力、习惯和品质。实施以来,学生参与双碳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据统计,“双碳”基地建设综合参与率达90%。项目式“双碳”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诸多活动平台,既展示了学生的“双碳”研究成果,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态美、创造生态美。
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南湖小学营造沁心的教育氛围,创新“双碳” 教育形式,深入探索课程创新,深化学校双碳特色,沁润于心,德成于行,真正推动“双碳”教育在校园内外落地,助力师生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