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文学力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奋进力量,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做好贯彻落实,现开设“生态文学漫谈”栏目,转发有关文章,供学习和交流~
生态文学应有更大格局、更高追求
刘照华
《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文学创作将生态意识作为重要思考维度。关键在于怎么把握?如何落实?
第一、应该在更大的格局和范畴上把握生态文学。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之大者”中居于突出位置。这意味着新时代各项工作有一个总前提:必须关注作为生存基础的生态条件。在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成为重要的时代主题。因此,将生态意识纳入创作的思考维度,也必然成为作家的普遍自觉。不必将生态文学当成一个简单的标签,也不必过于在意生态文学作家的名号。因为对一个作家来说,只要关注人类命运、关注当下人的具体生存,就需要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文学写作纳入创作范畴。所以,生态文学应该视为作家的本分,体现为作家的创作自觉。
生态文学,可以在全社会唤醒生态意识。而组织有关创作活动,可以促进作家创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结合。但是做好这项工作,应该跳出生态专刊、生态专栏、生态采风等“标签”局限,在更大的范畴发现、培育、引导生态文学。同时,还应突破作品题材形式等局限,注重从作品的内涵去把握。生态文学不是一张脸面或一件衣服的概念,而是一种体现生态意识的脉搏和心跳,是作家们普遍从事的创作,应该以不同的形式、面貌出现在不同的文学阵地上。所以,从更普遍、更丰富内涵上而言,应该让更多的作家意识到:作家就应当是生态文学的写作者,从而更好地繁荣生态文学写作。
第二、从作家层面来说,应该体现生态文学的写作担当,追求一种生态自信。
山西太原这个城市曾经因为严重的污染而举世关注。回顾太原曾经走过的那段历程,真好比是从污泥浊水中一路蹚了过来。唯其如此,今天来看这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时,才特别有一种感触,就是:找回了一种生态自信。在参加2020年太原西山旅游公路沿线采风活动时,我感触很深,不仅仅因为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流水、新鲜的空气、蓝色的天空,更是因为这一切唤醒了我对自己和这座城市关系的一种认识:我和这个城市一起找回了一种自信。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唤起,写出来的文章其感染力将是很有限的。《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让所有作家都来关注和弘扬生态自信,一定会让生态文学的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从生态文学本身而言,应该呼唤出现生态文学高峰的意识。
说到生态文学写作时,不必将之当成是作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一种支持,而应该将之作为作家的本分、文学的本分。我们提出并宣传生态文学,是为了在全社会强调这种意识,而实际上生态意识的担当理应是文学本分。
在当下这个时代,像作家刘慈欣《三体》这样的写作,反映了人类宇宙意识的自觉,实际上也是在特殊的存在方式中观察和思考人类命运,从实质看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文学。相比之下,现在谈论的生态文学现实而具体,侧重于关注脚下这片土地,关注周边环境对具体生命的承载及彼此融合,但即便如此,也可以用更深邃的眼光去审视和把握。实际上,生态文明理念也包含了很深的美学内涵,所以作家们正可以在更深邃的审美观照层面进行开掘,用更深邃的思考关注人类命运,把握生态文学写作。
毫无疑问,当下生态文学写作覆盖面已经很广,特别是报告文学、散文的生态写作积累丰厚,对我们全社会形成生态自信、生态自觉意义重大,体现了一种作家的担当。当然,作家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在生态文学写作中缔造高峰,创造这个时代标志性的大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现生态文学的生命力。
(作者系山西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太原市作协主席,《都市》主编)
来源: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