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习园地  > 学习时刻 > 详情
返回
习近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8日以前) 发布时间:2022-06-14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8-11-23


VW001.046.19890100.001

严禁盲目采伐,强化资源管护。过去林业生产“重造轻管,过量采伐”造成森林资源锐减的现象必须彻底纠正。要坚持依法治林,及时查处毁林案件,打击毁林犯罪分子,建立林区生产新秩序。林区乡村要制定乡规民约,充分发动群众,加强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习近平:《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1989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VW001.046.19890100.002

转变单一经营,实行综合开发。在产业结构上,实行“林、茶、果、药”结合;在受益时间上,实行“长、中、短”结合;在林地利用上,实行“套种、放养”结合;在林木结构上实行“乔、灌、草”结合;在经营效益上,求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习近平:《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1989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VW001.046.19890100.003

转变粗放作业,开发集约经营。在造林的规划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花”方式,转向按流域、山系相对集中造林;在造林的投资使用上由过去的“撒胡椒面”形式转向以工程造林为投资重点;在造林技术上,由过去粗植滥造转向重视科技,注重质量;在林木树种结构上,由过去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向多树种、高密度、短伐龄、多层次、高效益方向发展。通过合理布局,形成全区造林规划、设计、施工一条龙。

习近平:《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1989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VW001.046.19890400.001

资源开发,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市场需要。我们讲的资源开发,是符合社会主义商品市场需要的开发,因而是经济的综合开发,这种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

习近平:《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1989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VW001.046.20000625.001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省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资源和环境所承受压力将会更高,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行制度、机制和法制的创新,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努力实现我省耕地占补平衡,继而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习近平:《依法行政保护耕地》,《福建日报》2000年6月25日

VW001.046.20000625.002

保护耕地必须完善法规体系。法律是耕地的“保护神”。要依法保护耕地,必须把耕地的保护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建立适应耕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新机制,逐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转用、征地审批、耕地开发、耕地开垦费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以保护耕地为核心的、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真正做到保护耕地有法可依。

保护耕地必须提高法制意识。要依法保护耕地,必须切实加强对基本国策、保护耕地治本之策的宣传、教育,培养人民群众保护耕地的法制意识,提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依法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各级人民政府要自觉承担起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义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行政,保护耕地。

保护耕地必须认真执行法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以及国家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均已付诸实施,破坏耕地、非法审批、买卖耕地的民事、刑事和党政纪责任均已十分明确。要保护耕地,必须运用好各种法律武器,切实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严惩土地违法犯罪者,真正做到破坏耕地违法必究。同时,要实施动态巡回监察制度,严格依法办事,真正做到保护耕地执法必严。

习近平:《依法行政保护耕地》,《福建日报》2000年6月25日

VW001.046.20000625.003

切实保护耕地,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盛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面向新世纪,我省耕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八闽大地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我省新一轮创业,为实现我省跨世纪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依法行政保护耕地》,《福建日报》2000年6月25日

VW001.046.20030700.001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所以,这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VW001.046.20030700.00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如果不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增长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改变我省资源保证程度低、环境容量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贸易正越来越多地面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高度关注生态安全,把它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之一。要保持浙江经济大省、出口大省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落户,就必须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努力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环境支撑。同时,我省要实现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必须强化山海并利、山水兼优的生态优势,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全面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正是遵循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学方法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真正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以建“绿色浙江”、造秀美山川的丰硕成果,全面推进浙江的小康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VW001.046.20030700.003

全省上下已形成了“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公民是没有社会公德的公民”的共识。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VW001.046.20030700.004

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推进“绿色浙江”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把握好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科教支撑、不断创新,统筹规划、法制保障,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

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浙江的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浙江率先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浙江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十大重点工程”,努力完成构建生态省建设的“五大体系”。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VW001.046.20030700.005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包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包括加强法规建设,完善资源管理体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包括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辐射环境和化学危险品管理,自然灾害防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包括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以创建生态城镇为抓手,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创建绿色社区,打造生态家园;建设生态型村庄,优化农村居住空间。建设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包括树立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加强科技教育支撑,发挥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作用,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科学决策和评估机制。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VW001.046.20030700.006

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将生态省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将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列为评价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监督机制;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二是建立完善分工协作机制,省、市、县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并每年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三是完善资金投入和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应将生态省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保持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省建设。四是加快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将重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五是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保证生态省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六是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省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VW001.046.20030700.007

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我们对国家、对浙江人民、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我们决心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打造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绿色浙江”。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VW001.046.20030808.001

“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而不自知,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以邻为壑,有的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在对他人环境的损害上,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这是认识的第三阶段。

自觉同自发相比,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任何目标的实现,任何规则的遵守,既需要外在的约束,也需要内在的自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其缩短从自发到自为的过程,主动担当起应尽的责任,齐心协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2003年8月8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VW001.046.20040208.001

要科学制定干部政绩的考核评价指标,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衡量政绩的要求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

习近平:《要看GDP,但不能唯GDP》(2004年2月8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VW001.046.20040301.001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习近平:《求客观规律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VW001.046.20040319.001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既着眼当前,更考虑长远,承担起积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习近平:《既要GDP,又要绿色GDP》(2004年3月19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40412.001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是当前必须认真贯彻的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走一条正确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习近平:《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2004年4月12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40412.00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和谐的发展,单一的发展,最终将遭到各方面的报复,如自然界的报复等。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习近平:《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2004年4月12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40508.001

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

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产业发展中,是否认真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否全面考虑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产品生产中,是否严格执行绿色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等。

习近平:《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2004年5月8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40826.001

要完善考评内容,把发展思路是否对头,发展战略是否正确,能否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作为考察领导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在考核中,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切实从单纯追求速度变为综合考核增长速度、就业水平、教育投入、环境质量等方面内容。

习近平:《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2004年8月26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41009.001

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风景名胜受到破坏,观赏价值就大打折扣;文物古迹遇到破坏,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护是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积极有效的保护,才能保证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发展“无烟工业”也要可持续发展》(2004年10月9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41216.001

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不能简单地推动欠发达地区去复制发达地区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合作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放在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放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放在资源集约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和支持,推动欠发达地区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习近平:《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2004年12月16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50117.001

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2005年1月17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50222.001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发展。按照以工补农和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主攻目标,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全面停征农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补贴,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提升与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

习近平:《推进城乡一体重在统筹发展》,《经济日报》2005年2月22日

VW001.046.20050223.00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古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一对矛盾。

习近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社会革命》(2005年2月2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50223.002

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所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社会革命》(2005年2月2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50511.001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也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转变单纯追求GDP的观念。

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税收、金融、价格和财政等经济政策的作用,探索建立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绩考核体系和相应的激励导向及约束机制。

要完善法规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多重利用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法律法规,逐步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要深入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开发生产清洁化、环境无害化、能耗节约化的科学技术,开展这方面的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等。

要抓试点示范和不同层面的有序推进,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形成企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典型示范中引导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

习近平:《发展循环经济要出实招》(2005年5月11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50511.002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习近平:《发展循环经济要出实招》(2005年5月11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50516.001

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为什么说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

习近平:《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5月16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50824.001

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24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60323.001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

把“两座山”的道理延伸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上,还启示我们,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

“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习近平:《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2006年3月2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60815.001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山海资源开发、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把获取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浙江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五是加快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要围绕这些战略重点,立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好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海洋开发、健康与安全、服务业信息化等“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有望突破的优先主题,筛选出若干个战略产品或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习近平:《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2006年8月15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60915.001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欠发达地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

习近平:《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2006年9月15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46.20070321.001

农业土地资源逐年减少、水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能耗和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困扰着浙江农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既能发挥浙江比较优势又能克服传统农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既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等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的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依靠高补贴来维持小规模农户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而必须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在全面分析浙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决策,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浙江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高效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既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又反映了人多地少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符合中央的要求,又紧密结合浙江的实际。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资源节约,就是从浙江农业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注重农业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经营模式;环境友好,就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人民日报》2007年3月21日

VW001.046.20070321.002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生产模式,着力构建信息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农田园林化、水利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和装备建设,形成具有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高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标准化的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提高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的水平。加强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标准渔港、标准渔塘建设。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富民兴林和林业现代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思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进一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和“三农”对“三化”的促进作用,让农民主动参与“三化”进程,成为“三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及其成果的共享者。

习近平:《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人民日报》2007年3月21日

VW001.046.20080622.001

中国将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兼顾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双重要求,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习近平2008年6月22日在沙特吉达国际能源会议上的讲话

VW001.046.20100410.001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习近平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VW001.046.20100410.002

科学发展,就是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就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用科学的理念、开放的战略、统筹的方法、共赢的途径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VW001.046.20100410.003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是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我们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按照联合国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

习近平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VW001.046.20100410.004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为了实现亚洲和世界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资源环境得到永续发展,我们亚洲各国应该统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我们愿意同亚洲各国一道,进一步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亚洲和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的共同责任。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二,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在利用高新技术降低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亚洲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发达国家要为技术转让提供便利,在保护知识产权前提下,实现技术共享。

第三,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实现和谐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亚洲各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亚洲。要坚持和扩大市场开放,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公正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好亚洲各种区域和次区域对话与合作机制,促进亚洲同世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继续加强合作,持续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亚洲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严峻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应对和独善其身。应该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大力推动国际新兴产业合作,尤其是加强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携手推进亚洲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五,着力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全球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根源。现在,亚洲每天生活在1.25美元贫困线以下的赤贫人口有9亿人,约占亚洲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呼吁进一步完善促进平衡发展的国际机制,增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规模,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确保可持续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地区国家和人民。

第六,大力培养人才,推动实现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成批涌现。要创造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使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习近平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VW001.046.20111119.001

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国际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们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实际出发,注重总结国内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扎实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中国以实际行动为节约能源资源、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作出了有益贡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任务更为紧迫。我们在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增长、可持续增长、平衡增长的同时,将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加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力度。我们将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习近平2011年11月19日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本专论在整理更新中)

责任编辑:尹孔阳